leyu体育入口:沙钢沈彬:不断学习坚持学习终身

来源:leyu体育入口    发布时间:2025-11-01 05:47:57

leyu体育app官网入口:

  日前,在沙钢集团迎来50周年华诞的关键时点,《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了沙钢掌舵人——党委书记、董事长沈彬。这位在沙钢文化中浸润成长、带领企业穿越新时代风浪的“创二代”,以其沉稳的语调、清晰的思路和宏阔的视野,讲述了沙钢的过去、现在,描绘了沙钢的未来。

  提问:沙钢成立50年来,历经了改革开放、全球化竞争、行业多轮深度调整等考验,但是总能穿越周期的迷雾,驶上发展的快车道,并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经验是什么?

  一是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沙钢自1975年成立,与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基本同期。当然,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亦或是多轮行业调整,以及当前钢铁行业面临“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沙钢最重要的一条发展经验就是始终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

  二是企业发展保持跟国家战略同频同向。沙钢在每一次发展的关键时期,包括但不限于1975年建厂之初的布局,上世纪80年代末从国外引进的短流程螺纹钢生产线世纪引进德国凤凰钢厂全套设备,都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三是沙钢拥有系统稳定的传承。路是人走出来的,事业是人干出来的。不管是坚持党的领导,还是与国家战略同频同向,最终要靠人去落实,并持之以恒地落实。

  四是不断学习,坚持学习,终身学习。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创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沙钢要以创新思维应对各种挑战、抓住时代机遇。钢铁行业变化太快。三四十年间,从行业内来看,新技术不断涌现、市场一直更新迭代;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政策持续变化……企业要生存,就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因此要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对于沙钢而言,这是很重要的一条经验。

  提问:您从2016年当董事长至今,差不多10年时间。2015年钢铁行业是低谷,然后2018年、2019年钢铁行业进入一个高峰期,最近这两年,钢铁行业又进入深度调整期。这种行业发展的周期性起伏,于您而言,有什么感受或者心态的变化?

  沈彬:2005年我加入沙钢,至今有20年时间。如果说从没拿工资开始,那时间就更长了。

  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2016年。忙忙碌碌一年发现当中有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三个月亏损。第一次有了“干钢铁竟还能不赚钱”的概念,这对当时的我心理冲击较大。

  成大事者必经磨炼。对公司来说,只有经历过调整、抵抗过大的经济周期风浪,才能成为一个成功、长寿的企业。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心态更平稳、考虑问题更全面。

  自沙钢成立以来,历经多轮调整,就像炼钢一样,每“精炼”一次,“体质”就能更好、管理就会更完善。如今,沙钢发展了50年,经过父辈的积累,未来我们大家可以更好地、更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

  那么,能否成为百年沙钢?答案是能。具体要做到:一是向同行学习,学习同行的长处。二是分析短板,始终处于一直在改进、不断的提高的过程中。三是少犯错。沙钢已经走过了无中生有的发展时期,当前已不再追求速度,而要少犯错,尽可能每个决策做准了、投资投对了、工作做标准了。无论是集团层面,还是分/子公司,亦或是一线员工,沙钢都这样要求。

  提问:沙钢在50年历史中,积累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尤其这句话——“我们的决心就是我们的资源,我们的信念就是我们的未来”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能否解读一下?另外,沙钢下一个50年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沙钢文化?

  沈彬:沙钢成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这句话体现的是老板的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句线年总结沙钢历史、提出要再造一个新沙钢时提炼出来的。2000年,沙钢正好在推进年产钢650万吨的项目,要在当时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年产1000万吨钢,也是当时国内十大钢的能力。

  当时为什么提这个话?主要是因为沙钢是从无到有干起来的。如果不敢想、不敢做,就不会有沙钢的诞生和快速健康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沙钢遇到过很多困难,比如缺少人才的困难。上世纪80年代,沙钢就没有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都是国家分配工作。沙钢想用大学毕业生,就跟钢铁类院校谈,一个指标3万元,那时候一个人的月工资才五六十元。沙钢现在的不少公司领导都是当时“买”进来的。

  比如,在沙钢所有板块中,钢铁板块是利润回报率最差的;对于国家来说,在众多行业中,钢铁行业利润率非常差的。这个行业还值得干吗?答案是值得。

  因为我们已干了50年,有50年的积累;因我们相信这个行业是一个基础性、原材料性的行业,未来50年国家发展依然需要,仅仅是一个怎样实现更好发展的问题。因此,越是在这样一个时间段,越是需要这种精神食粮,越是要把钢铁干好。这是我们的决心、信念。

  总之,沙钢能够发展到现在,这50年如履薄冰,当中克服了很多困难。但是,每一次我都跟领导班子里的其他成员讲:心态要好,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是这些挑战都是能够克服的。

  提问:50年历史中,中国钢铁行业的变化巨大。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批乡镇小钢企、民营钢企烟消云散,甚至有曾经知名的钢企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沙钢在市场的风浪中从始至终保持健康发展、快速成长的状态,成为行业翘楚。沙钢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沈彬:区域优势、市场优势、管理机制优势等都是沙钢的一些特别优势,要继续巩固;同时,沙钢还要继续打造新的竞争优势——人才优势、队伍优势。我认为,这是未来沙钢能否继续处于第一方阵、保持行业领头羊的重要因素。

  装备优势,企业有资金都能投,谈不上优势;区域优势,位于长三角的钢企也不少,即使是北方地区的钢企到南方来也很方便,物流成本很低。

  那么,真正在竞争中胜出的重要的条件是拥有各个层面、每个方面的优秀人才。培养、打造、使用沙钢的优秀人才队伍,是沙钢未来发展得更好的核心、关键。

  例如,实现智慧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就需要大量人才;又如直面同行竞争、直面客户,要靠人才;让客户满意,让产线发挥效能、效益,还是靠人起决定性作用。

  沙钢近几年上的超薄带产线项目,生产指标、申请专利等方面远优于国外知名钢企。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从总经理到一线员工的智慧。他们的平均岁数才27岁、28岁,大部分都是有关专业毕业三五年的大学生、研究生。

  未来,沙钢要把人才优势作为沙钢的新优势进行打造,把人才优势的塑造作为一项战略工程。

  提问:沙钢有很好的创新氛围,其中有一条就是允许失败。在鼓励人才创新方面,沙钢有哪些举措?

  沙钢在鼓励创新方面的做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上上下下都成为创新的主体。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一线员工,都要成为创新的主体。

  过去,沙钢强调执行、讲究效率,创造了“沙钢速度”,这是沙钢的优势,要继续坚持。现在,人才积累已经到了一定阶段,就有必要进行管理模式的调整。以前沙钢只有一个基地,现在共有5个钢铁生产基地;以前车间里不少人是土地工(因为土地征用而进厂的农民),照着指令干就行,现在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发挥团队优势。比如超薄带项目的高效运行,不是靠一个人,而是靠一个团队。

  对于沙钢来说,凡是能有利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的事情都可以干,要建立容错机制,宽容失败。

  提问:当前,新质生产力慢慢的变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沙钢将如何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沈彬:习有两段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是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沙钢是钢铁行业中的一分子,也是民营钢铁企业的一分子。沙钢发展当中碰到的困难和挑战,也都是同行都要遇到的。那么,产品的提档升级、“双碳”的挑战,以及势头汹涌的AI(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如何落地到钢铁场景里面?

  我的理解就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沙钢钢铁板块有5个基地,5个基地既分工又协同。其实,沙钢产品的调整升级一直在做。沙钢本部原来做钢窗料,做到全国市场占有率的70%,而现在一吨钢窗料都没有了。原因是该产品生命周期已经过了,有更好的产品、材料替代了钢窗料。再如螺纹钢,也在减量中。最高峰的时候,一年螺纹钢产量为600万吨,今年估计也就60万吨,大约是高峰时期的1/10。

  沙钢正在转向生产更适合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比如电工钢、海洋工程用钢等,这些调整也都跟国家战略同频同向。国家已经过了快速地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时期,螺纹钢未来还有需要,但肯定不是主流品种。沙钢不能等到末期再退,而是要早退、主动退,这样比被动地退更处于有利位置。

  因此,高端化是随国家战略、整个产业体系进行调整的。以本部为例,现在调整的方向是围绕建设的相关通用性材料,比例会降低;而围绕一些高端装备制造的产品,比如海洋经济用钢,比例会增加。

  产业创新跟科学技术创新相融合就是建圈强链。建圈强链,不是关上门来开发产品,而是要跟下游的客户进行深度合作。这种深度的合作,不是简单的买卖合作,而是研发、资本、市场联合开拓的合作,做到上下游进一步打通,相关的行业进一步联合。

  因此,不管是围绕高端化,还是智能化、绿色化,其实都是按照习讲的这两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来具体落地。

  提问:2015年—2016年沙钢遭遇行业周期低谷,现在又进入一个深度调整状态。围绕国家战略发展,对于现在的形势,您有没有一些新的感受,或者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沈彬:钢铁行业发展到现在,应该是要思考在存量、减量发展过程中怎么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沙钢自1975年成立以来,整个行业总体上一直是往上走的,一直是处于做大增量的阶段。但是,发展到现在,尤其是这两年已确定进入减量调整期。

  一方面,一些传统行业需求缩减,如房地产、基建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相关产业也在调整,总的用钢需求减少,再走这种增量模式是走不下去的。那么,就要在做减法的过程中实现更好发展、更高质量发展,就要向内寻找新的竞争力。

  以上说的是国内市场。但是,在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还可优先考虑“加法”的发展方式,比如在“一带一路”国家。

  “走出去”是一个趋势,想要实现“加法”、增量发展,就要“走出去”。国内是“减法”,国外是“加法”,企业要么只专注于做“加法”,要么只专注于做“减法”,要么“加法”“减法”一起做。

  未来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沙钢计划是“加法”“减法”一起做。在国内的5个基地,可能更多的是通过一些做“减法”的方式来实现更好的发展;在海外,要做“加法”。

  其实,沙钢一直在海外有布局、投资,围绕上游一些矿山资源来投资,依靠产品出口在海外拥有一大批忠实、优秀的客户,建立了很成熟的贸易网络。这是沙钢“走出去”的基础。比如,东南亚市场占沙钢出口的1/3。

  从维护客户、更好地服务客户的角度来说,沙钢也必须“走出去”。此外,东南亚要实现工业化,一些钢厂也需要被逐步建设起来。

  提问:在新征程中,沙钢提出“六维沙钢”愿景,请您阐述一下提出的背景和深刻内涵,及其在沙钢未来发展中的意义。

  沈彬:“六维沙钢”指的是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沙钢主要从创新沙钢、高效沙钢、品质沙钢、智慧沙钢、绿色沙钢和责任沙钢这6个方面开展工作。简而言之,就是实现均衡发展,无显著短板。我认为,通过均衡发展,沙钢能够继续处于行业第一方阵。

  沈彬:在行业减量发展过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钢铁行业到2050年,产能要降至7.5亿吨~8亿吨,意味着在现在的基础上要减掉3亿吨左右。到那时候,沙钢要还在这其中,且份额不能少。

  实现这一目标是有现实基础的。一是主观上努力,二是客观上沙钢位于中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沙钢75%~80%的产品在该地区消化,相信在未来二三十年这种情况也不可能会发生变化,这种集聚效应反而会慢慢的明显。原因是: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整,对需求的响应速度很快。比如,现在一些海外订单,只要设计图过来,当月给订单,当月就能交货。

  因此,只要这6个方面做得都比别人好一点,因为乘数效应的原因,沙钢就会好很多。

热门推荐

导航
网站首页
产品中心
项目案例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