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yu体育入口:践行初心使命他们砥砺奋进前行 讲述

来源:leyu体育入口    发布时间:2025-10-31 02:59:38

leyu体育app官网入口:

  “十四五”以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值模式等技术的深层次地融合,气象预报的精准度和服务响应速度不断的提高。在这一深刻变革中,预报员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明显的变化。本期,我们邀请六名气象工作者,讲述他们作为新时代预报员的所思、所感、所为。

  “十四五”以来,随着预报技术的创新发展,以AI应用于各种场景为代表的客观预报技术及其成果给我们的预报工作带来非常大变化。一方面,预报员有了更多的客观工具,包括用于分析传统数值预报结果和实况,以及基于模式和实况数据驱动的AI监测、预报和服务模型及产品。同时,减少了部分手工操作,提高了预报产品生成及校订的自动化水平,也明显提高了预报员准备天气会商的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随着气象预报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逐步的提升,对于以做好天气预报为主要职责的预报员来说,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借助客观技术和工具,成为提供基本预报产品的合格预报员的门槛正在不断降低,而成为一名能在客观预报基础上逐步提升预报准确率的的优秀预报员,所需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却慢慢的升高,甚至已逼近天气系统本身可预报性的理论极限。因此,摆在预报员面前的挑战空前巨大,想要成为一名优秀预报员,需要对各种天气以及所运用的观测、预报工具进行更多理论学习和实践积累。

  此外,还要转型为天气及预报的研究者或者解读者。2021年,我开设了自媒体账号,常在下班后的夜晚撰写文章、录制视频,试图深入浅出地解释气象问题。天气预报,既有科学的强大,又有科学的“无力”。做预报过程中,我常对大自然有无限感慨。多少奥妙值得记录,多少无奈想要解释,何不记之?记录点滴便是我的初心之一。

  2021年2月,我国北方出现极端偏暖事件,我为接受媒体采访准备了2000字文稿。采访结束,看着手中的文稿,我又冒出“何不分享”的念头。于是,“涛淘风云”公众号就此诞生。第一篇5000多字的文稿《史上最暖2月谁制造?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阅读量约1700,这让我备受鼓舞。原来,再有意思的事情,只有说出来才真有意思。分享知识是我的又一初心。

  当突发天气事件发生时,如果专家不及时发出科学权威的声音,舆论场就容易被“不科学”的言论占据。此后,我多次在国家网信办主办的“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开展气象科普,同时开设个人微博进一步拓展一线气象业务人员与公众直接沟通的渠道,希望更加及时有效地传递科学知识,破除谣言。

  “十四五”以来,气候预测技术创新推动预测准确率稳步提升。在客观化预测领域,数值预报模式水平和自主化程度显著提升,中国气象局已建立覆盖天气和气候、区域和全球一体化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技术体系。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气候预测业务。在中国气象局的积极推动下,“风顺”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系统在次季节—季节尺度气候预测中表现突出,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这不仅显著延长了预报时效,也大幅度的提高了对重大天气过程及全球气候异常事件的预测能力。与此同时,我国已建成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及世界最大天气雷达监测网。多套高质量观测数据和再分析资料陆续发布,为气候预测提供了更精准可靠的数据基础。依托多领域技术突破与体系完善,在预报员的协同努力下,月、季节气候预测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今年是我首次担任季节预测值班首席,值班之初恰逢汛期最后一个月,华北雨季极端性特征越发凸显,非常关注。华北雨季标准复杂,异常的天气形势更增务难度,对我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紧密团结值班组同事,每日紧盯华北雨季最新监测预测信息;另一方面,虚心向经验更丰富的前辈请教,高效应对决策服务材料与媒体采访需求。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首席预报员岗位需在攻坚克难中履责,以专业能力服务国家需求、守护群众安全。

  当前,预报员不再是“看云识天气、手写预报”的传统角色,而是连接科技、数据和服务的复合型核心角色。新时代预报员需通过对技术工具的深度驾驭实现对智能技术的主导与优化,除日常业务工作外,还需成为核心技术研发的深度参与者,“研究型业务”模式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路径——它将一线预报经验转化为技术迭代的“养分”,推动经验与算法相互赋能、双向进化。传统气候预测聚焦“降水偏多还是偏少、气温偏高还是偏低”等基础信息,新时代预报员则需将气候预测服务延伸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等领域,推动气候预测不断向场景化延伸,让气候预测的社会价值得到非常明显提升。

  “十四五”以来,气象观测数据日益丰富,预报模型与客观指导产品日趋精细化、专业化,综合分析系统也更高效便捷。我深切感受到,现代气象预报工作正经历一场深刻转型——从过去以“预报主导”为主,逐步转向“需求牵引”的新模式。如今的气象服务,已经前所未有地紧密对接防灾减灾、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治理以及民生日常等多元需求。我们的预报产品在形式、内容、传播方式和精准程度上,也随之优化升级,真正的完成了“因需而变”。

  在2024年第3号台风“格美”影响期间,上海市气象局首次全面启用台风“3216”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机制:提前3天以上识别台风胚胎或启动编报,并同步开展路径趋势变化分析;提前2天以上研判其对上海的潜在影响,细化风雨预报并评估致灾风险;提前1天以上发布台风预警信号,加密监测频次,强化预报会商;提前6小时之后,根据实况动态评估是否升级预警信号,分区域、分时段提供精细化服务,并实现了多个“首次”突破,即首次将“台风预报分析系统”实时接入市防汛指挥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联动响应,首次为决策部门点对点提供台风路径分类概率预报产品,使概率预报成果真正落地见效,首次在台风来临前3天至5天,开展相似台风回顾与情景预演分析,为科学应对提供有力支撑。

  更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上海中心气象台3名年轻首席预报员先后在全国早间天气会商中首次担纲发言,青年预报员得到充分历练。作为本次台风过程的首席预报员,我连续值守9天,与小组成员通力协作、相互支持。在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检验了预报预警服务机制的韧性与协同能力,更以精准、有序的服务为城市安全运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总体而言,预报员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远比以前广泛,既要有扎实的天气预报基本功,又要理解和应用新型资料、熟悉客观预报模型(尤其是AI方法)的应用、了解防灾减灾体系和基层社会运作机制,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预报员需要成为“驾驭者”,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用者。

  “十四五”以来,预报工作最显著的变化是实现“经验驱动”向“技术与经验深层次地融合”的转变。过去依赖“看云识天”的经验判断,如今已升级为以智能网格预报为核心的现代化体系——依托这一体系,通过融合多源气象数据,实现“公里级、分钟级”的精准预报。

  更为关键的是,技术迭代带来了效率的大幅度的提高。我们自主研发的“福建OTS(最优TS评分)算法”“分钟级极速外推降水预报”等核心技术,明显提升了预报准确率:暴雨TS评分较优化前提高38%,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平均提前量由14分钟跃升至100分钟以上;强对流天气客观识别算法的平均准确率也从0.1提升至0.35。以前人工制作预警信号需耗时15分钟,如今基层制作预警信号仅用3分钟就可以完成。预报员有了更多时间深耕算法优化和科研创新,这种转型有力推动了预报业务的提质增效。

  2023年台风“杜苏芮”和“海葵”接连正面登陆福建,对我们的预报技术和应急能力无疑是一场“大考”。在“杜苏芮”影响期间,我们应用自主研发的“降水分级最优化权重集成技术”,融合实时多源观测资料,每5分钟更新一次降水预报,成功将强降水预报的提前量提升至132分钟,乡镇级两小时强降水预报命中率达81.2%。一个多月后,“海葵”来袭,其带来的“列车效应”导致福州平均累计降水量达309.1毫米。面对极端天气的叠加影响,我们应用智能预报算法及其产品,并创新绘制高分辨率台风重点防御区域图,在9月5日至6日降水集中时段,加密发布5期6小时重点防御乡镇预报,为福州停课、公交地铁停运等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最终,我们用精准预报交出了合格答卷。

  如今,在福建省气象局“一聚焦、一主线、六维协同”智能数字预报工作体系部署下,预报员不再是单纯的“天气要素预报员”,而是科技赋能的“防灾减灾参谋”,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精通气象预报技术,更要熟悉各类服务场景,具备跨部门协作的能力,真正的完成从“报天气”到“助决策”的质的跨越。

  与此同时,智能化时代也要求预报员成为“算法的驾驭者”。本地大语言模型、“数字预报员”助手等工具并非要取代人,而是需要预报员持续训练、优化,让技术更贴合业务实际。对我而言,每一次程序编写、每一轮算法迭代,都是在为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添砖加瓦。这不仅是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责任担当,更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庄严使命。

  2024年第3号台风“格美”,既考验了预报技术,也让我们对新兴技术的应用增添了信心。“格美”强度最高达台风级,其路径预报尤为复杂,而伴随路径变化的风雨影响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预测其登陆后的“西折”路径时展现出显著的前瞻性,为预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为雄安气象AI创新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聂高臻。图片经豆包AI处理

  在“格美”生成初期,预报员在分析天气形势时敏锐捕捉到一些不确定性信号——如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变化及对流层高层环流的调整等。与此同时,以“风清”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已提前数日预测出“格美”在登陆北上一段时间后,将在华中地区转为偏西方向移动。

  最终,“格美”登陆后虽一度北上,但在进入华中地区后转向偏西,并逐渐减弱停编,其残涡在湖南附近持续滞留,带来强降水天气。这一过程促使我们更重视对登陆停编后仍有影响的台风残涡进行跟踪预报。今年,我们针对登陆停编后仍有持续影响的台风,开展了多次残涡预报。

  如今,AI发展日新月异。AI不会取代预报员,但善于运用AI技术的预报员必将大有作为。未来,预报员将是AI的“指挥官”。我们应该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AI,同时保留自己审慎的判断,清楚哪些环节需对AI输出保持警惕,并最终将机器的算力与人类的智慧、经验与责任感结合,作出更优的决策。

  2023年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简称“成都大运会”)与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简称“成都世运会”),两项世界级赛事的闭幕式皆为露天举办,险些与强对流天气“狭路相逢”——其中的惊心动魄,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在成都大运会闭幕式刚刚拉开序幕时,场馆约十公里外突然生成一团强对流云系。我在现场通过天气雷达看着它一点点逼近场馆,紧张万分。因我们的预报结论直接决定了第二、三轮焰火表演能否如期举行。要知道,对流移动速度哪怕是细微的变化,都可能会引起判别其影响场馆的时间相差近20分钟,而这恰恰是整场仪式最关键的环节。面对压力,我们依托相控阵雷达逐分钟监测、雷达外推结果和强对流短临预报专家模型,精准锁定对流到达场馆的时间。最终,闭幕式各项活动圆满完成。

  而在成都世运会闭幕式开始前1小时40分钟,又一拨强对流云团开始影响场馆区域。关键时刻,国、省、市三级气象专家团队紧急协同会商,借助快速更新同化预报系统,并融合“风雷”“蓉城·灵犀”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展精细化分析研判,最终得出“活动开始前半小时天气将明显好转”的结论。这一科学判断,为现场调度赢得了宝贵时间,闭幕式得以顺利举行。

  如今,我所熟悉的气象预报业务正加速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这一转变,明显地增强了预报员的预报“底气”与服务能力。以成都为例,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时效已延伸至60天,未来24小时预报实现逐小时更新,临近预报产品则实现分钟级更新,灾害性天气的落区预警精度从县级精细到乡镇(街道),时空分辨率和准确率得以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气象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拓展。预报员的角色已超越传统的“观云识天”的定位:在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时,预报员是敏锐的“守门人”;在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来临时,预报员是权威的“解读者”,及时为公众释疑解惑;在提供气象保障时,预报员则是依据需求提供“定时、定点、定量”预报的“服务者”;当新技术新资料出现时,预报员又化身为科研攻关的“研究者”。作为新时代气象工作者,唯有持续学习、勇于跨界、在实践中成长,才能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闫泓 刘 蕊 丁昕彤 邵一巳 金婧 李冬梅 谢玉丽 周 煜 任璐 龙文静 蔡欣明对本文有贡献)

热门推荐

导航
网站首页
产品中心
项目案例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