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梁博物馆见证一部生动的中国建桥史
来源:开云体育官网入口登录网页版 发布时间:2024-08-07 15:50:52中国桥梁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桥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汉阳。博物馆展出了近千件桥梁相关藏品,包括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时期的有关手稿、中国第一代重潜设备——一件160斤的潜水服,以及当年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使用过的铆钉风枪等,还有VR体验设备、5D影院及精品桥梁文创产品,全方位宣传桥梁文化。
展馆建筑面积近 3000 平方米,序厅、中国古代桥梁、中国近现代桥梁、世界桥梁博览、桥梁科技发展、桥梁文化展示、桥梁互动体验等8个展区走下来,就是目睹了一部生动的中国建桥史。
1957年10月15日,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武汉的光荣时刻。为什么“万里长江第一桥”会诞生在武汉?因为这儿的地理位置太关键了。长江和汉水将武汉分成汉口、汉阳、武昌三镇,我国南北交通因此不能连通,在长江上建桥,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
从现场文献中看到,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构想始于民国时期,1912年孙中山先生提出建桥设想。詹天佑、李文骥、梅旸春、茅以升等曾提出四个版本的建桥构想,有的还进行过初步的勘测设计工作,馆内展示了当年各个设计图纸。桥梁博物馆还在展厅内模拟还原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施工现场,步入桥面,大家仿佛置身于当年大桥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两边工人作业的图记,重现了中铁大桥局一度失传的钢梁杆件热铆技术,“烧红的铆钉温度达到1205度,下面的工人用钳子捏住,抛给上面的工人,上面的工人用铁漏斗接住,再用风枪打进去。铆固要求每一个孔眼的直径和铆钉的直径仅差1毫米,铆钉会铆得特别牢固。”在这里,参观者很适合来个。
南京长江大桥在桥梁博物馆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它在中国建桥史上意义非凡,是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并全部采用国产材料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馆内展出了当年建桥工人、潜水员胡宝玲穿过的潜水服。当时江底中心的几个桥墩基础的施工深度达到六七十米,潜水员只可以使用普通的设备做水下探测和施工。党员潜水班班长胡宝玲突破了深潜60米的“警戒线米,这项壮举被称为“超越人类极限”。
潜水服由原铁道部大桥工程局一桥处潜水工李星辉私人捐赠。他参加了几十座大桥的建设,是一位专业的桥梁和码头工程的潜水员。他从安九铁路鳊鱼洲长江大桥工地所在的黄梅,驱车8个多小时回杭州家中,捐出了珍藏多年的第一代重潜设备。这套看似破旧的潜水服门道不少:一套重潜设备达160斤,下水的潜水员要4个人配合,才能完成一次超过30米,长时间的重潜。潜水员工作的环境在桥梁的钢护筒或者是围堰的底部,都是泥浆,什么也看不清,他们要练就在泥浆中完成7个工种的技能,如装吊,水下切割、焊接、摄影等。
中国是世界上桥梁建造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桥梁博物馆,你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结晶,梁桥、拱桥、浮桥、索桥,类型众多、构造别致,可以说,中国人的建桥实力自古有之。
武汉长江大桥桥面栏杆的浮雕图案很多人都看过,却很少人能说清楚个中奥妙。桥梁博物馆这次进行了详细介绍,用装置展示了这种铸铁嵌花栏杆的全部50种不同造型图案,有花有鸟,也有民俗图案,既传统喜庆,又百花齐放。
2016年,南京长江大桥全封闭升级改造。桥梁博物馆展示了大桥更换下来的桥面栏杆,陶粒混凝土,白玉兰灯和16锰钢,又被称为“争气钢”。“在南京长江大桥升级改造期间,我们特意征集南京大桥更换下来的桥面栏杆、陶粒混凝土、白玉兰灯和‘争气钢’,把它们带了回来。”桥梁博物馆馆长成莉玲介绍,“这些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桥梁科学是工程科学,建桥有关的资料对普通观众而言可谓艰深。桥梁博物馆内,各种模具、模型、多媒体显示屏,全面生动展示了桥梁的建造技术,让普通观众也能获得不少新知,说不定还能激励一批青少年的建桥梦想呢!
现场还有“极速港珠澳”的VR游戏,观众坐上机器,就像驾车行驶在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上,感觉就是俩个字:痛快。
因桥而兴,以桥闻名,武汉被誉为“建桥之都”。在中国桥梁博物馆中,我们正真看到武汉已形成集桥梁科研、设计、施工、咨询、监理、养护、装备研发、材料研制、钢结构安装等上下游产业链,桥梁产业达千亿级规模,桥梁设计居世界领先地位。
中铁大桥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自明介绍: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的排名前10的跨海桥梁中,中国占6座;世界上的排名前10的悬索桥,中国占6座;世界上的排名前10的斜拉桥,中国占7座;世界上的排名前10的拱桥,中国占7座;世界上的排名前10的梁桥,中国占5座,中国桥梁建造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桥梁博物馆建成开放填补了国内以桥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的空白,并站在国家和行业的高度,把中国桥梁放在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世界的大环境中去展示、去呈现,进一步唱响‘中国桥梁’这张国家名片,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充分感受到桥梁历史、桥梁文化和桥梁科技的无限魅力。”